歷史沿革
上古先秦
上古為百越地,《漢書·地理志》注引臣瓚曰:“自交趾至會稽七八千里,百越雜處,各有種姓。”
夏、商兩代,泉州地屬揚州。
西周時,為七閩地。
春秋末期至戰國初期,屬閩越地。
秦漢三國
秦始皇二十六年(前221年),立閩中郡,泉地歸之,閩越族酋長無諸所領。
漢高祖五年(前202年),無諸因助漢滅秦、楚之功,被封閩越王,領閩中故地,泉地屬閩越國。
始元二年(前85年),因遁逃山谷未遷的閩越民繁衍,設冶縣,在今福州,隸屬會稽郡。泉地屬之。
吳永安三年(260年),會稽南部都尉改為建安郡,析建安郡侯官縣地置東安縣,縣治在今南安豐州,為本地設縣置治之始。轄今泉州(今德化縣屬侯官縣)、莆田、廈門及漳州部分地區。
兩晉隋唐
西晉·太康三年(282年),析建安郡置晉安郡。改東安縣為晉安縣,管轄莆田、泉州、廈門、漳州四市地,縣治在今豐州鎮。
西晉·永嘉五年(311年),中原戰亂,衣冠士族南渡入閩,沿古南安江兩岸聚居,改南安江為晉江。
梁·天監間(502年-519年),析晉安郡置南安郡,下領三縣:晉安、龍溪、蘭水;郡治設於晉安(今南安豐州)。泉地屬南安郡晉安縣。
陳·永定元年(557年),在晉安郡置閩州(今福州),轄晉安、建安、南安三郡。天嘉六年(565年),閩州罷,仍隸東揚州。
陳·光大二年(568年),於晉安郡置豐州(今福州),南安郡屬之。分南安地另置莆田縣,屬豐州之南安郡(今泉州)所轄。
隋
開皇九年(589年),改州、郡、縣三級制為州、縣兩級制,改豐州為泉州(今福州),南安郡撤銷,晉安縣改為南安縣,歸其管轄。福建歷史上首次出現“泉州”之名。
大業二年(606年),復改泉州為閩州,南安縣改屬閩州。
大業三年(607年),廢除州治,改閩州為建安郡,今泉州(德化縣廢歸屬閩縣外)屬南安縣。
唐
太宗繼位後,對州、縣大加並省,並依據山河形勢、地理區域分全國為十道。福建屬嶺南道,下轄豐州(治所在今泉州)、泉州(治所在今福州)、建州(治所在今建甌)。
武德五年(622年),於南安故郡地置豐州,州治在今南安豐州;分南安地復置莆田縣,屬豐州。豐州下領南安、莆田、龍溪三縣。
貞觀元年(627年),豐州撤銷,南安、莆田、龍溪三縣併入泉州(治所在今福州)。
嗣聖元年(684年),析泉州(治所在今福州)之南安、莆田、龍溪三縣置武榮州,州治在今南安豐州。不久,武榮州廢,三縣仍屬泉州。699年,劃莆田縣西部設清源縣(今仙遊縣)。
久視元年(700年),又於今泉州鯉城置武榮州,轄南安、莆田、龍溪、清源四縣。衙前辟南大街為市,並開始在治地建城,是為唐城。
景雲二年(711年),武榮州改稱泉州,隸屬閩州都督府。泉州建制自此開始。莆田、清源二縣屬泉州所轄。
開元六年(718年),泉州刺史馮仁智以州治無縣,請析南安縣東南地置晉江縣。至此,泉州轄南安、莆田、龍溪、清源、晉江五縣。
天寶元年(742年),唐廷下詔改州為郡,泉州易名清源郡,屬嶺南道,領南安、莆田、仙遊(因郡、縣同名,清源縣改名為仙遊縣)、晉江四縣,清源郡有23806戶,160295人,為中州。
乾元元年(758年),清源郡復為泉州。
貞元十九年(803年)、長慶二年(822年)、鹹通五年(864年),先後析南安縣地立大同場(今同安縣)、小溪場(今安溪縣)。
貞元間(785年-804年),析永泰縣之歸義鄉置歸德場(今德化)。
元和年間(806年-820年),泉州有35571戶,238400人,由中州升為上州。
大中十一年(857年),設嘉禾里(今廈門)屬泉州。
五代十國
後晉天福四年(939年),升大同場為同安縣,至此,泉州計領六縣。
開運二年(945年)正月,大殷改國號閩,泉州隸之;九月,泉州歸屬南唐。南唐封留從效為晉江王。
後漢乾祐二年(949年),南唐升泉州為清源軍(下轄今泉州、莆田),兼領南州(即漳州)。同年德化劃歸清源軍,增領原屬尤溪的常平、進城二鄉。
後周顯德二年(955年),升小溪場為清溪縣(今安溪)。
兩宋元明
北宋
北宋時,福建稱福建路,行政區劃為福、建、泉、漳、汀、南劍六州和邵武、興化二軍。南渡後升建州為建寧府。福建因此包括一府五州二軍,總計八個同級行政機構,故號稱為“八閩”,共轄42縣。
太平興國三年(978年),宋復滅吳越,至此,泉、漳二州正式順歸宋王朝,福建全境才真正納入宋朝版圖。
太平興國六年(981年),析晉江縣東北部16里置惠安縣。至此,泉州領七縣:南安、晉江、同安、德化、永春、清溪、惠安。割所屬莆田縣、仙遊縣別為興化軍。(清·乾隆《泉州府志·卷3》)。
太平興國八年(983年),閩地從兩浙西南路分出,獨設福建路。
雍熙二年(985年),泉州改隸福建路。
宣和三年(1121年),清溪縣改稱安溪縣。至此,泉州轄晉江、南安、同安、惠安、安溪、永春、德化7縣。宋代澎湖已正式劃歸泉州,隸屬晉江縣管轄。
南宋
建炎元年(1127年)七月,福建(泉州)提舉市舶司並歸轉運使。
建炎二年(1128年)五月,復置福建(泉州)提舉市舶司。
建炎三年(1129年)十二月,南外宗正司由鎮江遷置泉州。
紹興二年(1132年),福建提舉茶鹽官兼領福建市舶司。十月,移司泉州。
乾道七年(1171年),泉州知州汪大猷在澎湖建造房屋200間,派水軍長期駐守,並編管台灣戶籍。
乾道八年(1172年),毗舍耶人再犯晉江沿海,始置水澳寨(官稱永寧寨),駐紮水軍60名,以為防禦。嘉定年間,真德秀知泉州整修,增駐水軍50名,並於永寧石湖新造軍房50所,額定兵員325人。
淳熙十三年(1186年),泉州城南置寶林寨,城東置法石寨,分兵守衛。
嘉定十一年(1218年),在晉江縣圍頭澳置寶蓋寨,由寶林移120名士兵來此守衛,節制建平、清石諸屯,加強海防。
元朝
至元十四年(1277年),元廷在泉州設立行宣慰司,兼領行征南元帥府事。
至元十四年(1277年),元廷在泉州設定市舶提舉司。
至元十五年(1278年),福建全境入元版圖。升泉州為泉州路總管府,領南安、晉江、同安、安溪、德化、永春、惠安七縣,泉州屬福建行省,省治設福州。
至元二十一年(1284年)二月,再設泉州行省。至元二十一年九月,泉州行省併入江淮行省。至元二十九年復設福建行省。
至元二十七年(1290年)前後,開始在澎湖設立巡檢司,管轄澎湖、台灣等島嶼,隸屬泉州路同安縣。當時澎湖列島有居民1600餘人,貿易至者歲常數十艘,有“泉州外府”之稱。
大德元年(1297年),為圖琉求(今台灣),改福建行省為福建平海行中書省,遂徙治泉州,轄諸州。大德三年二月罷,置福建宣慰司都元帥府,移治福州。
延祐七年(1320年),泉州設都轉運鹽分司,直屬戶部,專掌場灶榷辦鹽貨及批驗鹽商引目等事。
至正十六年(1356年),撤福建路,成立福建省,此為福建設省的開始。
明
洪武元年(1368年),泉州置衛指揮使司,領左、右、中、前、後五千戶所,隸福建都指揮使司。這是明朝在泉州設定的第一批海防軍衛所。
洪武二年(1369年),福建全省八路先後改為福州、建寧、延平、邵武、興化、泉州、漳州、汀州八府。改泉州路為泉州府,隸福建行中書省;泉州府仍領晉江、南安、同安、惠安、安溪、永春、德化七縣。
洪武三年(1370年),明廷在泉州設立福建市舶司,管理對琉球(今台灣)的貿易。
洪武七年(1374年)正月,罷福建(泉州)市舶司,嚴海禁以防倭寇。泉州官方海外通商貿易基本停止。
洪武九年(1376年),廢除行中書省機構,各省分別設立承宣布政使司、提刑按察司和都指揮使司等“三司”,以掌行政、司法、軍政大權,並直屬中央。布政使司下領府、州、縣。改福建行中書省為福建承宣布政使司,泉州府隸之。
洪武十七年(1384年),明廷實行防倭封海,廢澎湖巡檢司。
洪武二十年(1387年),明廷命江夏侯周德興到福建沿海福、興、漳、泉四府經略海防。改永寧寨為永寧衛,於浯洲置金門守御千戶所,另築峰上、田浦、官澳、陳坑、烈嶼、祥芝等處巡檢司,屯兵駐守,以備倭寇。祥芝巡檢司並造司城,周一百五十丈,高二丈,寓鋪六,有南北二門。始築廈門城。至洪武三十一年,在泉州沿海先後增設:永寧衛,福全、崇武、中左、金門、高浦5個守御千戶所,巡檢司45個,築衛所司城16座,以加強海防。
清史民國
清
清承明制,泉州府為閩八府之一。雍正十二年(1734年),永春升為直隸州,德化歸其所轄。泉州府轄晉江、惠安、南安、安溪、同安五縣。清設興泉永道,轄泉州府、興化府之莆田縣、仙遊縣、永春直隸州和廈門。
民國
民國元年(1912年),廢州府,復縣設道。泉州初歸廈門道,後屬南路道。
民國三年(1914年),廢除清制,置興泉永道(治所泉州),原清朝興泉永道之泉州府、永春直隸州、興化府所轄各縣隸之。思明府改名廈門道,廈門成立思明縣,金門隸屬思明縣,派分治員駐金門。
民國十六年(1927年),廢道,設行政督察專員公署,泉州劃為第四行政督察專員公署,轄晉江、南安、安溪、莆田、仙遊、惠安、金門八縣。
民國二十二年(1933年),閩變後成立興泉省,轄莆田泉州,設省政府於泉州,不久即廢,後改為第五行政督察專員公署,但轄縣不變,直至解放。
中華人民共和國
泉州於1949年9月解放(金門除外),並於9月9日設福建省第五行政督察區,轄晉江、惠安、莆田、仙遊、同安、安溪、金門(待統一)。同年12月,德化縣歸之。
1950年3月,改稱泉州行政督察專員公署,德化劃歸永安專區;9月改為晉江區行政督察專員公署,政區依舊,10月德化復歸。
1951年1月,劃晉江縣城關和近郊設泉州市。
1955年3月,改為晉江專區專員公署。
1956年5月,劃福清、平潭、永泰和大田到晉江專區。
1958年,析同安縣劃歸廈門市。
1959年8月,析福清、平潭、永泰歸福州。
1963年4月,析大田歸三明。
1968年9月,撤銷晉江專區專員公署,成立晉江專區革命委員會。
1970年6月,析莆田、仙遊歸莆田專區,同時劃同安縣歸晉江專區。
1971年6月,改稱晉江地區革命委員會。
1973年6月,析同安縣歸廈門市。
1983年4月,撤銷莆田地區,將莆田、仙遊2縣劃回晉江地區,9月劃莆田、仙遊從晉江地區出成立莆田市。
1985年5月,撤銷晉江地區,原泉州市升地級市,實行市轄縣體制。
行政區劃
區劃沿革
1985年5月,泉州轄鯉城區、惠安、晉江、南安、安溪、永春、德化及金門縣(待統一)。
1987年12月,析晉江縣石獅、永寧、蚶江、祥芝為石獅市(縣級市)。
1992年和1993年,晉江、南安相繼撤縣設市。
1996年,經省政府批准,成立肖厝經濟開發管理委員會,為泉州市政府派出機構,析原惠安縣所轄的塗嶺、後龍、南埔、山腰和埭港5個鎮及國營山腰鹽場歸其所轄。
1997年6月,從鯉城區析出豐澤區、洛江區。
2000年,肖厝管委會改為泉港區。
區劃詳情
截至2017年,泉州轄鯉城區、豐澤區、洛江區、泉港區4個區及惠安縣、安溪縣、永春縣、德化縣、金門縣 (待統一)5個縣,代管晉江市、石獅市、南安市3個縣級市。 市政府駐地豐澤區東海街道海星街市行政服務中心。
--------
區劃類別 | 名稱 | 面積(平方千米) | 下轄區劃 | |
街道 | 鎮 | |||
市轄區 | 鯉城區 | 53.74 | 開元、鯉中、海濱、臨江、江南、浮橋、金龍、常泰 | |
豐澤區 | 108 | 豐澤、東湖、泉秀、華大、清源、東海、城東、北峰 | ||
洛江區 | 381.74 | 萬安、雙陽 | 河市、馬甲、羅溪 | |
泉港區 | 306.03 | 山腰 | 前黃、後龍、峰尾、 南埔、界山、塗嶺 | |
轄縣級市 | 晉江市 | 642.36 | 青陽、梅嶺、西園、羅山、新塘、靈源 | 安海、磁灶、陳埭、 東石、深滬、金井、池店、內坑、龍湖、永和、英林、紫帽、西濱 |
石獅市 | 159.9 | 湖濱、鳳里 | 靈秀、寶蓋、蚶江、 永寧、祥芝、鴻山、錦尚 | |
南安市 | 1984.98 | 溪美、柳城、美林 | 侖蒼、英都、金淘、 詩山、碼頭、羅東、梅山、洪瀨、康美、豐州、官橋、水頭、 石井、東田、翔雲、蓬華、九都、洪梅、省新、霞美、樂峰 | |
轄縣 | 惠安縣 | 481.2 | 螺城、崇武、東嶺、輞川、塗寨、螺陽、黃塘、山霞、淨峰、東橋、紫山、小岞 | |
安溪縣 | 3057.28 | 鳳城、湖頭、蓬萊、 官橋、劍斗、城廂、魁斗、金谷、龍門、西坪、虎邱、感德、蘆田 | ||
永春縣 | 1456.87 | 桃城、下洋、蓬壺、五里街、岵山、湖洋、一都、坑仔口、 玉斗、錦斗、達埔、吾峰、石鼓、東平、東關、桂洋、蘇坑、仙夾 | ||
德化縣 | 2232 | 潯中、龍潯、三班、龍門灘、雷峰、南埕、水口、赤水、上涌、葛坑、蓋德、美湖 | ||
金門縣(待統一) | 151.6 |
地理環境
位置境域
泉州位於東經117°25′-119°05′,北緯24°30′-25°56′,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、台灣海峽西岸,離台灣最近處僅距97海里,距金門最近處僅5.61海里,東西寬153千米,南北長157千米,陸域面積11014.78平方千米(包括金門島),約占全省陸地面積的9.08%。
地形地貌
泉州市大地構造位於華南褶皺系的東南部,閩東火山斷拗帶的中南段。構造帶均呈北東-南西方向展布。境內五分之四以上的面積分布為中生代火山岩系和侵入岩,兩者出露面積約各占一半,從西北往東南侵入岩分布面積增多成為主體。閩中大山帶中段戴雲山脈主幹呈北東-南西方向展布,橫臥西北部德化境內,規模龐大,主峰海拔1856米,為福建省第二高峰。其支脈和余脈向東南、南部綿延,地勢西北高,往東南呈階梯狀下降,構成由中低山向丘陵、台地至平原遞變的多層狀地形地貌景觀。
氣候
泉州市地處低緯度,東臨海洋,屬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,氣候條件優越,氣候資源豐富。泉州市氣候有3個基本特徵:一是氣溫高,光熱豐富。年太陽輻射總量為120-140千卡/平方厘米,大部分地區年平均氣溫為19.5-21.0℃(僅西北部的山區低於18℃),最熱月平均氣溫達26-29℃,最冷月也有9-13℃。全年無霜期長,沿海地區基本無霜。≥10℃的有效積溫為5610-7250℃。年日照時數為1800-2200小時。二是降水充沛,但時空分布不均勻。全市年降水量為1000-1800毫米,自東南部向西北部遞增,內陸地區比沿海地區多一倍左右。乾、濕季甚為分明:3-9月降水量占全年的80%,為濕季;10-2月僅占全年的20%,為乾季。降水量年際間變化率大,少雨年份降水量不及多雨年份的一半。三是季風氣候顯著。冬半年主要受蒙古冷高壓楔控制,盛行偏北風,氣溫低,乾燥少雨;夏半年主要受副熱帶高壓影響,盛行偏南風,氣溫高,濕潤多雨。
水文
泉州市境內溪流密布,發源於本市境內流域面積100平方千米以上的河流有34條,總長度1549千米,其中晉江水系15條,九龍江水系5條,閩江水系9條,單獨入海5條;流域面積50平方千米及以上河流81條,總長度為2156千米。晉江、洛陽江為泉州市主要河流。
自然資源
礦產資源
泉州市已發現各類礦產46種,地質勘查探明資源儲量的礦種29種,其中 :能源礦產2種,金屬礦產8種,非金屬礦產18種,水氣礦產1種。主要礦產包括:鐵、錳、銅、鉛、鋅、鉬、金、銀、煤、硫鐵礦、水泥用灰岩(大理岩)、葉蠟石、矽灰石、明礬石、螢石(普通)、石墨、長石、高嶺土、陶瓷土(瓷石)、伊利石、水泥用粘土、建築用花崗岩(凝灰岩)、飾面用及雕刻用輝綠岩(花崗岩、閃長岩)、冶金用石英、玻璃用砂、鑄型用砂、建築用砂、地熱、礦泉水等。
植物資源
泉州市野生植物種類繁多,記錄有野生維管束植物212科903屬2201種(包括逸生和歸化種),其中蕨類植物42科84屬199種,裸子植物8科15屬20種,被子植物162科804屬1982種。
在這些植物中,珍稀瀕危植物有35種,即屬於國家級保護植物有18種:一級保護有桫欏1種,二級保護有福建柏、水松、短萼黃連、鵝掌楸、觀光木、鍾萼木等6種,三級保護有油杉、長苞鐵杉、穗花杉、吊皮錐、白桂木、黃山木蘭、樂東擬單性木蘭、閩楠、沉水樟、半楓荷、珊瑚菜等11種;屬林業部保護植物有3種:一級保護有南方紅豆杉1種,二級保護有花櫚木、櫸等2種;屬福建省級藥材保護植物有天門冬、單葉蔓荊、花葉開唇蘭等3種;屬福建省級保護植物有黑錐、鱗苞錐、福建青岡、刺葉櫟、細柄半楓荷、青錢柳、福建懸鉤子、刺果毒漆樹、密花梭羅、多花羊奶子、短柱樹參等11種。
動物資源
泉州市野生動物資源豐富,約有4000多種,其中無脊椎動物主要有軟體動物的腹足綱32科76種、雙殼(瓣鰓)綱18科80種左右、頭足綱5科24種,節肢動物的蝦蟹類20科80種左右、昆蟲類130科258屬1000多種,棘皮動物15種;脊椎動物較重要的有魚類78科135屬368種左右 ,兩棲類2目7科32種,爬行類3目13科61種,鳥類19目51科260種,哺乳類6目14科32種;其它動物約有2000多種。 根據1988年國務院頒布的250多種國家重點保護的珍稀動物中,泉州市就有31種,其中一級保護的有虎、雲豹、蟒蛇、黿、金斑喙鳳蝶、紅珊瑚等6種;二級保護的有獼猴、穿山甲、黑熊、金貓、豺、大靈貓、小靈貓、水獺、鬣羚、白腹山雕、蛇雕、鳥雕、松雀鷹、風頭鵑隼、草鴞、雕鴞、斑頭鵂鶹、領鵂鶹、白鷳、赤腹鷹、鹰鵰、鳶、鵜鶘、虎斑蛙等25種。
人口
截至2017年底,泉州市常住人口865萬人,比上年末增加7萬人。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占7.3%。人口出生率為14.8‰,死亡率為6.6‰,自然增長率為8.2‰,常住人口城鎮化率為65.7%。年末全市戶籍人口742.33萬人,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為49.7%。
泉州是一個多民族聚居的地區,除漢族外,還有48個少數民族,這48個少數民族是回、蒙、藏、維吾爾、苗、彝、壯、布依、朝鮮、滿、侗、瑤、白、土家、哈尼、哈薩克、傣、黎、傈僳、佤、畲、高山、水、拉祜、東鄉、納西、景頗、土、達斡爾、仫佬、羌、布朗、毛南、仡佬、錫伯、普米、怒、塔吉克、烏孜別克、俄羅斯、鄂溫克。漢族占總人口的97.8%,少數民族占2.2%,主要以回族、畲族、苗族、蒙古族居多。回族主要分布在晉江陳埭、惠安白崎和鯉城近郊等地;畲族主要分布在德化、安溪和惠安等地;蒙古族主要居住在泉港塗嶺等地。
經濟
綜述
2017年,泉州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(GDP)7548.01億元,按可比價格計算,比上年增長8.4%,經濟總量連續19年保持全省第一。其中,第一產業增加值198.03億元,增長0.9%;第二產業增加值4397.78億元,增長7.2%;第三產業增加值2952.19億元,增長10.6%。第一、二、三產業對地區生產總值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0.3%、51.3%和48.4%,分別拉動GDP增長0.03個、4.3個和4.1個百分點。三次產業比例為2.6:58.3:39.1。按常住人口計算,人均地區生產總值87615元(按年平均匯率折合12977美元),比上年增長7.5%。
2017年,泉州市一般公共預算收入442.30億元,比上年增收18.22億元,增長4.3 %,加上上劃中央“三稅”收入346.46億元,全市一般公共預算總收入合計完成 788.76億元,比上年增收18.90億元,增長2.5%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637.81億元,比上年增加40.14億元,增長 6.7%。其中,教育支出138.19億元,增長7.4%;科技支出14.91億元,增長12.6%。政府性基金收入159.70億元,政府性基金支出 156.84億元。地稅部門組織各項收入349.66億元,下降1.4%,其中,地稅稅收收入238.8億元,下降6.6%。國稅部門組織各項收入629.70億元,增長17.2%,其中,國稅稅收收入520.86億元,增長12.6%;海關代徵稅收收入108.84億元,增長45.9%。
2017年,泉州市固定資產投資4123.80億元,比上年增長10.0%。其中,項目投資3423.15億元,增長12.5%;房地產開發投資700.66億元,下降0.8%。固定資產投資按三次產業分,第一產業投資78.84億元,增長25.7%;第二產業投資1625.57億元,增長19.0%;第三產業投資2419.39億元,增長4.3%。工業投資1620.74億元,增長19.6%,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39.3%。基礎設施投資1018.78億元,下降3.5%,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24.7%。高技術產業投資279.36億元,增長16.5%,占固定資產投資的比重為6.8%。
2017年,泉州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256元,比上年增長7.8%;人均消費支出21538元,增長4.5%;人均住房建築面積66.8平方米。按常住地分,全市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696元,增長7.7%,人均消費支出26044元,增長3.3%,人均住房建築面積66平方米;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606元,增長8.3%,人均消費支出14545元,增長7.9%,人均住房建築面積67.9平方米。城鄉居民家庭恩格爾係數分別為33.4%和41.2%。
第一產業
2017年,泉州市農林牧漁業完成總產值 358.14億元,比上年增長1.0%。糧食種植面積204.57萬畝,比上年減少1.07萬畝,下降0.5%;其中稻穀面積107.02萬畝,減少1.93萬畝;菸葉種植面積0.25萬畝,減少7畝;油料種植面積32.03萬畝,減少0.13萬畝;蔬菜種植面積131.37萬畝,減少0.57萬畝。糧食總產量71.12萬噸,比上年增加1.99萬噸,增長2.9%,其中稻穀42.10萬噸,增加0.97萬噸,增長2.4%。
2017年,泉州市植樹造林總面積13.40萬畝,增長79.9%,其中,人工荒山造林1.68萬畝,增長63.1%;人工跡地更新6.3萬畝,增長52.2%;人工促進天然更新1.13萬畝,增長175.6%;低產低效林改造4.27萬畝,增長145.4%;林冠下造林0.04萬畝,減少71.4%。全年完成幼林撫育作業面積11.65萬畝,減少10.3%。年末實有封山(沙)育林面積51.78萬畝。全年商品材產量40.24萬立方米,與上年持平。
2017年,泉州市肉蛋奶總產量21.24萬噸,增長4.7%。其中,肉類總產量16.18萬噸,增長3.5%;禽蛋4.13萬噸,增長11.5%。肉豬出欄數142.15萬頭,增長1.0%,年末生豬存欄數103.04萬頭,增長17.5%。全年水產品總產量113.94萬噸,比上年下降2.2%。其中,淡水產品產量2.29萬噸,增長3.0%;海水產品產量111.65萬噸,下降2.3%,其中,海洋捕撈76.77萬噸,下降4.9%;海水養殖34.87萬噸,增長3.8%。
截至2017年底,泉州市擁有國家級、省級農業產業化龍頭企業8家和107家;無公害農產品509個、綠色食品132個、有機食品12個,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10個;福建十大農產品區域公用品牌1個、福建名牌農產品132個。
第二產業
2017年,泉州市全部工業實現增加值3926.19億元,增長7.7%,工業對經濟成長的貢獻率達48.6%。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3328.10億元,增長8.3%。全年規模以上工業實現銷售產值13626.35億元,增長13.6%,其中出口交貨值2178.45億元,增長10.2%。擁有超億元企業2523家,比上年增加215家,其中超10億元企業246家,比上年增加57家。
2017年,泉州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經濟效益綜合指數為305.4,比上年上升29.4點,其中總資產貢獻率21.1%,上升1.5個百分點;資本保值增值率103.1%,下降2.4個百分點;資產負債率44.5%,下降1.2個百分點;全員勞動生產率26.65萬元/人,提高3.87萬元/人;流動資產周轉率3.2次,提高0.2次;工業產品銷售率95.9%,提高0.2個百分點。
2017年,泉州市全社會建築業實現增加值474.19億元,比上年增長3.5%。全市資質等級以上的建築企業有615個,完成建築業總產值1523.93億元,增長8.1%。全市建築房屋施工面積8923.96萬平方米,下降6.9%;房屋竣工面積3027.70萬平方米,下降10.0%。全市建築業總產值達到億元及以上的企業165家,其中5億元及以上的企業56家。
第三產業
2017年,泉州市房地產開發投資額700.66億元,按工程用途分,商品住宅投資440.22億元,下降3.6%;辦公樓投資42.77億元,增長2.9%;商業營業用房投資99.66億元,增長3.2%。商品房銷售面積1244.50萬平方米,增長23.3%。商品房銷售額940.69億元,增長36.0%。
2017年,泉州市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033.95億元,比上年增長11.4%。按構成分,限額以上消費品零售額1281.64億元,增長18.7%;限額以下消費品零售額1752.31億元,增長6.6%。
2017年,泉州市進出口總額達1567.6億元,比上年增長2%;以美元計價為231.5億美元,下降0.5%。其中,出口1046.6億元,下降2.1%,以美元計價為154.5億美元,下降4.5%;進口521.1億元,增長11.3%,以美元計價為77億美元,增長8.8%。進出口順差525.5億元,以美元計價為77.5億美元,比上年減少13.54億美元。
2017年,泉州市共接待國內外遊客5474.49萬人次,比上年增長21.4%。其中,國內遊客5329.23萬人次,增長21.7%;境外遊客145.26萬人次,增長10.9%。全年實現旅遊總收入843.81億元,增長28.7%。其中,旅遊國內收入752.55億元,增長29.6%;旅遊創匯13.52億美元,增長20%。
截至2017年底,泉州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存款餘額6891.80億元,比上年末增長1.5%,其中人民幣各項存款餘額6777.69億元,比上年末增長2.1%。人民幣存款中,住戶存款餘額3511.56億元,比上年末增長6.6%;企業存款1906.07億元,比上年末下降5.0%。全市金融機構本外幣各項貸款餘額6070.60億元,比上年末增長3.5%,其中人民幣各項貸款餘額6041.91億元,比上年末增長4.4%。人民幣貸款中,個人消費貸款餘額1537.06億元,當年新增431.99億元,其中住房貸款餘額1134.6億元,當年新增265.15億元。全年全市新設銀行機構1家。
2017年,泉州市保險業實現各項保費收入197.22億元,比上年增長9.9%。其中,財產保險保費收入62.60億元,增長6.4%;人壽保險保費收入134.63億元,增長11.7%。賠款及給付支出59.90億元,增長4.0%。其中,財產保險賠款及給付支出31.52億元,下降0.5%;人壽保險賠款及給付支出28.38億元,增長9.4%。
社會事業
科學技術
截至2017年底,泉州市企事業單位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(不含退休及非公有制企業從業人員)11萬人,其中高級職稱1.28萬人,中級職稱4.57萬人,初級職稱4.72萬人,未評職稱0.43萬人。共設立了19個企業博士後科研工作站,累計引進博士後研究人員202人(次),目前在站博士後56人。
2017年,泉州市新認定省級高新技術企業113家,總數達390家。年末,全市擁有省級、市級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分別達85個和201個,228家企業被評為福建省創新型企業。全年共實施國家、省、市各級各類科技計畫項目309項,其中國家級1項、省級132項、市級176項。有1項科技成果獲國家科學技術獎,77項成果獲市科學技術獎。全年專利申請47179件,授權25525件,2012年以來累計專利授權量達110811件。其中,本年新增發明專利授權量2483件,2012年以來累計發明專利授權量達6284件,年末每萬人口發明專利擁有量達6.81件。全年共簽訂各類技術契約89項,契約金額8387.56萬元。
截至2017年底,泉州市共有國家級地面氣象觀測站7個,其中國家基準氣候站1個、國家基本氣象站1個、國家一般氣象站5個;擁有天氣雷達觀測站1個,區域氣象自動站257個。全市共有地震前兆台站20個,前兆測項43個,測震台站17個,烈度速報台站148個,強震動觀測台站11個,GPS觀測基準台6個。
教育事業
截至2017年底,泉州市擁有高等院校18所,其中本科高校5所,獨立學院1所,高職高專12所。研究生在校生4530人,招生1629人,畢業生1024人。普通高校本專科在校生12.61萬人,招生3.71萬人,畢業生3.43萬人。全市中等職業學校38所(含技工學校6所),普通高中115所。高中階段在校生21.77萬人;招生7.52萬人,其中普通高中4.54萬人、中等專業學校2.72萬人、技工學校2573人。全市普通國中211所,國中在校生26.62萬人,招生9.63萬人,其中招收外來務工人員子女3.49萬人。全市國小1341所,在校學生74萬人,招生12.9萬人,其中招收外來務工人員子女4.62萬人。全市幼稚園1503所,在園幼兒38.43萬人,招生13.61萬人,學前三年入園率97.9%。全市特殊教育學校11所,特殊教育在校生5141人。在泉就讀外來務工人員子女義務教育階段37.01萬人。
•基礎教育
重點國小 | 一級達標中學 |
泉州市實驗國小、泉州晉光國小、泉州師範學院附屬國小、西隅中心國小、通政中心國小、鯉城區實驗國小、豐澤區第二中心國小、豐澤區第二實驗國小、豐澤區實驗國小等 | 泉州一中、泉州五中、泉州七中、泉州培元中學、泉州城東中學、泉港一中、泉州九中、晉江養正中學、晉江季延中學、南安一中、南安國光中學、惠安一中、惠安高級中學、石獅石光中學、石獅一中、安溪一中、永春一中、德化一中等 |
•高等教育
院校名稱 | 層次 | 創辦時間 | 備註 |
華僑大學 | 本科 | 1960 | 國際化色彩濃厚的大學,國務院僑辦直屬大學,是中國僑生的兩所最高學府之一,CUBA傳統強校。 |
仰恩大學 | 本科 | 1987 | 全國第1所具有頒發本科學歷證書與授予學士學位資格的民辦大學。 |
泉州師範學院 | 本科 | 1958 | 全國新建本科高校首批通過教育部優秀評估的三所學校之一。 |
閩南理工學院 | 本科 | 1998 | 以光電技術為優勢、具有獨立頒發高等學歷文憑資格的全日制民辦本科高等學校。 |
福州大學石油化工學院 | 本科 | 2013 | 福州大學、泉港區政府、福建石化集團共同創建,培養石化產業發展急需的人才。 |
福州大學晉江校區 | 本科 | 2016 | 包括福州大學晉江研究生院、福州大學國家大學科技園晉江分園、福州大學大學生創業教育園、福州大學工程技術學院。 |
福建農林大學安溪茶學院 | 本科 | 2012 | 福建農林大學與泉州安溪縣政府合作,福建農林大學綜合性二級學院,中國第一所公辦全日制本科茶業院校。 |
福建師範大學閩南科技學院 | 本科 | 2001 | 福建最早的獨立學院之一,福建師大與福建東方實業公司聯合辦學,隸屬福建師範大學。 |
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國際學院福建分院 | 本科 | 2016 | 從事外國留學生招生及管理工作,招生對象為面向全球持有外國護照的華僑子弟。 |
黎明職業大學 | 專科 | 1984 | 前身為黎明高中。 |
福建電力職業技術學院 | 專科 | 1984 | 由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舉辦,福建省教育廳和福建省電力有限公司共同管理。 |
泉州工藝美術職業學院 | 專科 | 2001 | 原名德化陶瓷職業技術學院。 |
泉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 | 專科 | 2004 | 前身為由英國教會駐泉代表創辦的惠世高級護校。 |
泉州幼兒師範高等專科學校 | 專科 | 2005 | 前身是泉州培英女校,在1981年復校。 |
泉州經貿職業技術學院 | 專科 | 2001 | 由1964年創辦的泉州商校和1979年創辦的泉州供校合併。 |
泉州海洋職業學院 | 專科 | 2008 | 原泉州泰山航海職業學院。 |
泉州信息職業學院 | 專科 | 2007 | 福建示範性高職院校,已列入《福建省高等學校設定“十二五”規劃》中設定本科學校規劃,正全面推進升格本科工作。 |
泉州理工職業學院 | 專科 | 1987 | 正在申辦成為本科院校。 |
泉州輕工職業學院 | 專科 | 2006 | 由安踏、恆安、金龍、潯興、艾派五大實力集團出資創辦 |
泉州華光學院 | 專科 | 2002 | 中國第一所攝影藝術高校 |
泉州紡織服裝職業學院 | 專科 | 2005 | 福建唯一具有頒發國家高等教育大專文憑的紡織服裝專業院校。 |
泉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| 專科 | 2013 | 引進台灣高等職業教育模式,大華科技大學將選派教師任教。 |
文化事業
截至2017年底,泉州市共有各類藝術表演團體12個,影(劇)院59個,民眾藝術館1個,文化館12個,博物館(紀念館)12個,鄉鎮文化站164個,公共圖書館11個。圖書館藏書總量478.79萬冊,電子圖書541.20萬冊。文化系統專業藝術表演團體藝術演出2098場,觀眾118.71萬人次;劇場、影劇院演(映)出60萬場次。年末全市有廣播電視台8座,調頻、電視轉播發射台9座,廣播節目11套,廣播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8.53%;電視節目12套,電視綜合人口覆蓋率為98.48%。全市有線廣播電視覆蓋用戶220.82萬戶,實際用戶139.83萬戶,有線廣播電視傳輸幹線總長38706.30千米。
醫療衛生
截至2017年底,泉州市共有各類衛生機構(不含村衛生室)1518個,其中醫院130個,衛生院126個,預防保健機構(含婦幼所、院)72個。年末共有衛生技術人員42911人,其中醫生15903人,註冊護士18489人。衛生機構擁有編制病床33190張,開放床位37683張。全市農村100%有醫療點,鄉村醫生和衛生員5273人。全年共報告法定甲乙類傳染病病例16104例,報告發病率187.69/10萬。縣級以上醫療機構疫情報告網路直報覆蓋率為100%,鄉鎮衛生院覆蓋率為100%,兒童預防接種四苗接種率99.85%;B肝疫苗接種率99.87%。
醫院等級 | 名稱 |
三級甲等 | 解放軍第180醫院、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、泉州市第一醫院、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二醫院東海院區、福建醫科大學附屬第一醫院閩南分院、福建中醫藥大學附屬泉州正骨醫院 |
三級醫院 | 泉州市第三醫院、泉州市中醫院、晉江市醫院、晉江市中醫院、南安市醫院、石獅市華僑醫院、安溪縣醫院 |
二級甲等 | 泉州市婦幼保健院、泉州醫學高等專科學校附屬人民醫院、德化縣醫院、晉江市安海醫院、泉州市光前醫院、泉州市眼科醫院、泉州兒童醫院、泉港醫院等 |
體育事業
2017年,泉州市運動員取得2項3人次亞洲冠軍,7項8人次全國冠軍。全年全市共新建“全民健身工程”點101個。成功舉辦泉州市第九屆全民健身節。全年銷售體育彩票16.92億元。
社會保障
截至2017年底,泉州市已參加養老保險人數523.94萬人,比上年新增15.61萬人。其中:參加企業養老保險人數139.56萬人,比上年新增5.56萬人,參加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人數19.76萬人,比上年新增9.91萬人,參加城鄉居民社會養老保險人數364.62萬人,比上年新增0.14萬人。年末企業離退休人員領取基本養老保險金人數10.08萬人,全部實現養老金按時足額發放。年末全市參加失業保險人數68.4萬人,領取失業保險金人數4.06萬人。參加工傷、生育保險人數分別為113.38萬人和97.93萬人。全市參加職工基本醫療保險人數116.35萬人。參加城鎮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居民41.59萬人;參加新型農村合作醫療人數563.7萬人,參合率達99.97%。
截至2017年底,泉州市收養性社會福利單位有403個,床位數20593張。其中,兒童收養性福利機構12個,床位564張,年末在院人數364人;城鎮老年收養性福利機構18個,床位4557張,年末在院人數1446人;社區養老服務機構和設施237個;社區互助性養老設施136個。全市社區服務機構3646處。全市城鎮服務中心達2274處,其中社區服務中心136個、社區服務站2132個。城市有1.04萬人、農村有6.09萬人得到最低生活保障救助。全年銷售社會福利彩票11.94億元,籌集社會福利資金3.47億元,直接接收社會捐贈款2.24億元。
交通
數據
2017年,泉州市共新建、改建公路150千米,其中新建公路89千米。全市公路通車總里程達17657千米,比上年增加132千米。其中,二級及二級以上高級公路里程2825千米,高速公路里程652千米。公路密度達162.52千米/百平方千米。全市鐵路總里程243.88千米,其中高鐵里程45.21千米。全年全市貨物運輸量28729.95萬噸,增長11.8%;客運量7675.78萬人次,下降5.9%。全市港口完成貨物吞吐量12986.18萬噸,比上年增長3.4%,其中外貿貨物吞吐量3865.25萬噸,增長6.2%;貨櫃吞吐量224.26萬標箱,增長7.2%。
截至2017年底,泉州市民用汽車保有量達到127.39萬輛(含三輪汽車和低速貨車),比上年末增長12.5%;其中私人汽車保有量116.64萬輛,增長11.7%。全市民用轎車保有量81.55萬輛,增長13.7%;其中私人轎車保有量77.24萬輛,增長13.1%。全市共有營運汽車總數77959輛,其中客運車輛8549輛(含客運班車1870輛,旅遊客車324輛,包車客車261輛,公車3320輛,計程車2774輛),貨運汽車60078輛(含普通貨車50098輛,牽引車4308輛,掛車5672輛)。擁有省際運輸船舶217艘,總載重268.44萬噸。全市公交運營線路長度4423.1千米,全年公交客運量20813萬人次。
航空
泉州晉江國際機場:機場位於泉州市晉江市,北距泉州中心市區12千米,與周圍的火車站、汽車站、港口相銜接。機場於1996年12月12日正式通航,2012年,年度旅客吞吐量首次突破200萬人次,2015年泉州晉江國際機場完成旅客吞吐量363.56萬人次,貨郵吞吐量4.3萬噸,換算吞吐量411.38萬人次。
泉州大港灣國際機場(建設中):近期規劃用地面積為10924畝,總投資約為38億元。新機場規劃定性為華東地區重要的幹線機場,新機場的建設規模近期(2025年)設計年旅客吞吐量1000萬人次,年貨郵吞吐量30萬噸。
陸路
•高速公路:
324國道、泉州內環路、泉州二環路
泉南高速公路:指泉州至南寧高速公路,中國國家高速公路網編號為G72,途經福建、江西、湖南、廣西,全程1635千米。(泉三高速公路,泉州到三明,西接至江西的高速公路)
福泉高速公路:是國家高速公路主幹道沈海線的組成部分。福泉高速公路擴建工程項目路線全長142.37千米,由原來4車道擴建為8車道。
泉廈高速公路:是福建省的第一條高速公路,公路全長81.898千米,設計概算為27.86億元,擴建後,泉廈、福泉高速由原來的4車道拓寬到8車道。
廈沙高速公路:是省域高速公路,由廈門到沙縣,途經安溪、永春、德化。
莆永高速公路:是省域高速公路,由永定到莆田,直通廣東梅州,途經泉州、永春、安溪。
福詔高速公路:即沈海複線,由福鼎到詔安,直通浙江、廣東,途經洛江、南安、安溪。
泉州環城高速公路:為大泉州核心區的外環環線,途經南安、豐澤、洛江、惠安、石獅、晉江、鯉城,並與斗尾。
•鐵路:
鷹廈鐵路漳泉線:漳泉肖鐵路、福廈鐵路湄州灣南岸支線(在建)、興泉鐵路(在建)、長泉快速鐵路(規劃)。
•站點:
泉州地區:泉州站、泉州西站、泉州東站、晉江站、晉江南站(在建)、泉州南站(在建)、格口站--小舟站--福德站--感德站--劍斗站--長基站(天湖山線至下洋)--湖頭站--金谷站--安溪站--侖倉站--南安站--石礱站--泉州西站--泉州東站--(泉肖線)原惠安站(惠安南站)--前黃站--肖厝站--施厝站、新惠安站等火車站。
輕軌
泉州輕軌1號線(在建):
起點位於泉州動車站,經普賢路、泉山路、少林路、溫陵路、泉秀街、通港西街、東海大街、大興街、府東路、海星街、沿海大通道(豐海路),終點至後渚港。用地規模約143萬平方米。
泉州輕軌2號線(在建):
漳泉肖鐵路南安站-漳泉肖鐵路洛陽站,總長50.7千米,由漳泉肖鐵路南安站,經南安市中心區、霞美、浮橋、江南沿筍江大橋跨晉江,沿新門街-塗門街-津淮街-泉秀東街-東濱大道至東海新行政中心,跨洛陽江,沿洛沙大道至漳泉肖鐵路洛陽站。
港口
泉州港 海岸線總長541千米,是福建省三大港口之一。泉州港轄有四灣五個港區十六個個作業區:
在湄洲灣的:西岸肖厝港區,南岸斗尾港區等;
在泉州灣的:崇武港,秀塗港、蚶江港、石湖港、內港港、後渚港、華錦港等;
在深滬灣的:祥芝港、永寧港、深滬港等;
在圍頭灣的:圍頭港、水頭港、金井港、東石港、安海港、石井港等。
地方文化
民俗
泉州素有“海濱鄒魯”、“光明之城”的美譽。
泉州,周為七閩地,歷年來出土的西周禮樂器和原始壁畫,反映了二、三千年前泉州原住民古閩越族人的原始舞蹈風貌。唐朝中期以來,中原人南遷入泉;唐、五代時,不但城郊東湖常有游宴歌舞的記載,南安雲台山下還建有常設性歌舞院館。
宋、元時代,泉州成為“市井十洲人”的“富洲”、“樂州”。官府甚至不得不出榜喻民“莫貪浪遊,莫看百戲”。
泉州保留的戲曲文化遺產,有梨園戲、高甲戲、打城戲、“嘉禮”戲等劇種,其中較為出名的有:南音、北管、梨園戲和“提線木偶”。
方言
通用語言為國語,閩南話為主要地方方言,並存莆仙話、客家話等多種地方方言。泉州方言是泉州文化的主要載體,也是泉州歷史文化遺產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,歷史上的泉州方言曾是閩南方言代表。泉州當地的語言是閩南語。
古建築
古民居
泉州古建築中最有地方特色的是泉州民居建築,尤其是貴族、官僚、富豪、士大夫階層中的文人、畫家,他們的宅第規模可觀,形式講究,其造型、格局、技藝、用材等都蘊含著某個特定時代的文化氣質。
千百年來,民風民俗的傳承衍化,使泉州民居建築自成一派天然風韻。有三開間或五開間紅磚白石雙坡曲燕尾脊的漢式古大厝,有“手巾寮”的縱向住宅,有騎樓式的商住合一的建築,還有與山村環境十分協調的“吊腳樓”(木樓),他們就地取材,十分簡樸,卻獨具風格。還有一種是外圍護有高大堅固防禦牆體,適應大家族集居特殊形式的土樓建築中西合璧的住宅稱“洋樓、番仔樓”。
代表地:蔡氏古民居、楊阿苗故居、黃宗漢故居、李光地故居、林路大厝等。
古寺廟
泉州有“泉南佛國”、“閩南蓬萊”之名。這些宗教既在泉州建造了大量宗教活動場所,還造就了許多著名的宗教人士和專家學者,不少高僧、高道受到朝廷的榮譽封號,許多著作成為珍貴的宗教典籍。同時,又留有大量勝跡、文物,成為重要的旅遊資源和珍貴的學術研究資料。
代表地:開元寺、承天寺、清淨寺、天后宮、草庵等。
古街巷
代表地:中山路、南俊巷、狀元街、西街等。
文物古蹟
泉州境內有包括中國閩台緣博物館、泉州博物館、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、泉州華僑歷史博物館、泉州伊斯蘭教博物館、泉州市南建築博物館在內的多家博物館。
此外,泉州境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共31處 ,分別是安平橋(五里橋)、清淨寺、開元寺、鄭成功墓、崇武城牆、洛陽橋、泉州天后宮、清源山石造像、九日山摩崖石刻、屈斗宮德化窯遺址、伊斯蘭教聖墓、草庵石刻、蔡氏古民居建築群、泉州府文廟、磁灶窯址、德濟門遺址、泉州港古建築、陳埭丁氏宗祠、安溪文廟、施琅宅、祠和墓、庵山沙丘遺址、五塔岩石塔、惠安青山宮、安海龍山寺、清水岩寺、亭店楊氏民居、南安林氏民居、南安中憲第、李光地宅和祠、西資寺石佛造像、南天寺石佛造像和摩崖石刻。
名稱 | 年代 | 地址 |
伊斯蘭教聖墓 | 唐 | 豐澤區靈山 |
千年古桑 | 唐 | 鯉城區開元寺 |
老君造像 | 宋 | 清源山老君岩 |
清淨寺 | 宋 | 鯉城區塗門街 |
祈風石刻群 | 宋 | 南安豐州九日山 |
洛陽橋 | 宋 | 惠安洛陽 |
天后宮 | 宋 | 鯉城區天后路 |
安平橋 | 宋 | 安海、水頭交界 |
東西塔 | 宋 | 鯉城區開元寺 |
草庵摩尼教寺 | 元 | 晉江羅山華表山 |
喇嘛教三世佛造像 | 元 | 清源山碧霄岩 |
崇武古城 | 明 | 惠安崇武 |
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 | 現代 | 豐澤區東湖街 |
名優特產
特色主食
鹹飯,蘿蔔飯,芥菜飯,花菜飯,滷肉飯,芋仔飯,壺仔飯,泉州炒飯 魚仔粥,鴨仔粥,滷麵,面線糊,湖頭米粉,豆簽,浮果,粉團,豆粽,甜粽,肉粽,番薯粉粿條,澳茄粿,酸菜雞絲麵,浮粿。
特色湯類
貢丸,魚丸(深滬水丸),元宵丸,永春白鴨湯,黑豆龍骨湯,苦菜大腸湯,馬鮫羹,墨魚羹,香菇豆豬舌湯,灌腸仔湯,石獅牛肉羹,藕段排骨湯,蘿蔔排骨湯,玉米排骨湯,水豆腐湯,七彩干貝湯,肉燕湯,豬血湯
特色包子
水晶包,肉夾包,東方包,菜包,水煎包。
特色素菜
安溪水瓮菜,潤餅菜,窖菜,德化淮山,涼拌苦瓜,辣油筍菜,蒜泥茄子,香油拌海帶。
特色葷菜
洪瀨雞爪,崇武魚卷,西街田螺,薑母鴨,鰻魚乾燉豬腳,燜豬肘,烘豬腳,牛排(有別於西餐牛排),水門巷燉羊肉,豬血小腸,蚝(東石蚝)(潯埔蚝),清蒸鮪魚,文蛤蒸蛋,醬香花蛤,蒸油蛤,炒泥蚶,蒸苦螺,炒竹蟶,炒大頭螺,沙魚凍,芥菜炒蝦皮,十香全鴨,香芋燜鴨。
特色甜品
石花膏,茜草粿(仙草密),桔紅糕,綠豆餅,粕丸,麻糍(麻吉),榜舍龜,碗糕,花生湯,豆沙餅,石獅塘頭甜粿,石獅芋圓,芋餅,芋蓉(芋泥),土筍凍,柿餅,菜頭酸,糖醋蓮藕片,貢糖,椰子餅,雪拉膏,四果湯等。
風景名勝
塗門街位於泉州市區中心地帶,東起溫陵路,西至中山路,全長1005米,是集商貿、旅遊、文化等為一體的繁榮地段。在這條長僅1000餘米的街道上,分布著13處宋元文化遺存--清淨寺、孔子文廟、通淮關岳廟、東觀西台、祖閭蘇、世家大厝、棋盤園、東魯巷、三十二間巷等。 | |
泉州東湖公園位於泉州城區東北隅,北望清源山,東眺靈山聖墓,南鄰城郊村舍,西聯商業大街,是號稱“鯉魚城”之鯉珠所在地,又是原泉州十大勝景之“星湖荷香”的遺址。 | |
安平橋位於晉江安海鎮,享有“天下無橋長此橋”之譽。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安平橋位於中國福建省晉江市安海鎮和南安市水頭鎮之間的海灣上。因安海鎮古稱安平道,由此得名;又因橋長約5華里,俗稱五里橋。安平橋屬於中國古代連梁式石板平橋,始建於南宋紹興八年(1138年),歷時十四年告成。明清兩代曾多次重修。1961年安平橋成為國家第一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之一。 | |
蔡氏古民居位於福建省泉州南安市官橋鎮漳里村,蔡氏古民居建築群主要由蔡啟昌及其子蔡資深於清同治年間(1862年至1874年)至宣統三年(1911年)興建。現存較為完整的宅第共16座,是第五批公布的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 | |
府文廟位於福建省泉州市鯉城區百源川池畔,又名府學,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始建於唐開元末,北宋太平興國初(976年至981年)移建今址。其歷史悠久,規模宏大,殿宇壯麗,是集宋、元、明、清四朝代的建築形式的孔廟建築群。 | |
開元寺位於泉州市鯉城區西街。該寺創建於唐垂拱二年(686年),至今已有1300多年歷史,初名蓮花道場,武周天授三年(692年)為興教寺,唐神龍元年(705年)改額龍興,開元二十六年(738年)更名開元寺。宋代有支院百餘所,元世祖至元二十二年(1285年)並為大開元萬壽禪寺。 | |
崇武古城地處福建省東南沿海的突出部、泉州灣和湄州灣之間、惠安縣境東南24千米的崇武半島南端,瀕臨台灣海峽,亦稱“蓮島”,始建於1387年(明洪武二十年),是一處集濱海風光、歷史文物、民俗風情、雕刻藝術於一體的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,被譽為“天然影棚”、“南方北戴河”。 | |
洛陽橋原名萬安橋,中國四大古橋之一,在洛陽江口,距泉州城5千米,北宋皇祐五年至嘉祐四年(1053-1059年)由泉州知州蔡襄主持修造。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。 橋長834米,寬7米。是中國現存最早的跨海石橋,其“筏型基礎”、“種蠣固基法”,是中國乃至世界造橋技術創舉,被稱為:“北有趙州橋,南有洛陽橋。” | |
永春牛姆林,被譽為閩南西雙版納的生態旅遊區,坐落在福建省泉州市西部永春縣下洋鎮境內,距縣城70千米。 | |
清水岩位於安溪縣城西北的蓬萊山,始建於北宋,內奉中國百仙之一清水祖師。 | |
清源山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北郊,俗稱“北山”;又因峰巒之間常有雲霞繚繞,亦稱“齊雲山”。面積62平方千米,主景區距泉州城市區3千米。 清源山是閩中戴雲山余脈,峰巒起伏,岩石遍布,盎然成趣,是天然勝景。清源山海拔572米,山脈綿延20千米,象形岩石,千姿百態。 | |
泉州天后宮位於泉州市區南門天后路一號,始建宋慶元二年(1196年),地處城南晉江之濱,“蕃舶客航聚集之地”。該宮是中國東南沿海莆田湄洲媽祖祖廟分靈廟宇中現存較早、規模較大的一座媽祖廟。 | |
黃金海岸度假村位於台灣海峽西岸石獅市永寧鎮海濱,占地6000畝,海岸線12千米,與台灣隔海相望。 | |
西湖公園位於泉州市區西北部,緊臨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清源山,總占地面積100公頃,水域面積82.28公頃,陸地面積17.72公頃。1999年以來,市政府先後投資2.3億元人民幣,建成市區西北片區滯洪排澇工程。 | |
深滬灣,一座風光旖旎的晉江小鎮,泉州十八景之一。深滬灣全長6千米,位於晉江東南海濱,從石獅的永寧到晉江的衙口、深滬形成一個秀麗的海灣,猶如一條銀色的項鍊鑲嵌在藍天碧海之間。 | |
仙公山,又名“雙髻山”、“豐山”,位於福建省泉州市洛江區馬甲鎮,距泉州中心市區約25千米。南北朝時期,因祀“何氏九仙”而得名“仙公山”。其主峰海拔758.5米,總面積25平方千米。是集宗教朝聖、遊覽觀光、休閒娛樂、修學度假於一體的風景名勝區。 | |
岱仙瀑布,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德化縣水口鎮榜上村水尾的赤石口。溪水從山峰的缺口直下139米,站在瀑布下可以看到飛流直下,水霧形成的虹霓霞霧,使你感到山嵐襲人。岱仙瀑布號稱“華東第一瀑”,它發源於石牛山的赤石溪,經過山勢雄偉的飛仙山峰,落差139米,分兩股飛瀉而下,東為岱仙瀑布,西為油漏瀑布。兩處交相輝映,格外壯觀。 | |
永春雪山岩始建於唐代啟光年間(885年-888年),至今已有1100多年歷史。雪山岩坐落於永春群山之宗--雪山上,因山頂凹一湖寬舒平坦,古火山口凹地四周有五個由火山集塊堆積而凸起的山包,外形似五瓣蓮花座而得名。 | |
戴雲山,又名迎雪山,海拔1856米,雄奇險峻,氣勢磅礴,有“閩中屋脊”之稱,與台灣阿里山遙遙相望。也是戴雲山脈的主峰,在福建泉州市德化縣赤水鎮戴雲村。 |
著名人物
人物名稱 | 生活年代 | 朝代 | 籍貫 | 主要成就 | 備註 |
歐陽詹 | 755-800年 | 唐 | 晉江潘湖歐厝人 | 國子監四門助教 | |
俞大猷 | 1503-1580年 | 明 | 泉州河市人 | 著名愛國將領 | 抗倭民族英雄 |
李贄 | 1503-1580年 | 明 | 泉州晉江人 | 傑出思想家和進步史學家 | 溫陵居士 |
何朝宗 | 1522-1573年 | 明 | 德化縣隆泰鄉人 | 萬曆年間最著名的雕塑藝術家 | 擅木雕、彩塑,精瓷塑 |
何喬遠 | 1557-1633年 | 明 | 晉江人 | 明末史學家 | |
洪承疇 | 1593-1665年 | 明末清初 | 南安英都人 | 清朝定鼎中原的重臣 | 原明朝重臣 |
鄭成功 | 1624-1662年 | 明末清初 | 南安石井 | 收復台灣 | 民族英雄 |
施琅 | 1621-1697年 | 明末清初 | 晉江衙口人 | 維護國家統一收復台灣 | 愛國將領 |
李光地 | 1624-1662年 | 清初 | 安溪湖頭人 | 平定“三藩”、收復台灣 | 治理河患政績顯著,貢獻巨大 |
潘承家 | 1659-1719年 | 清朝 | 南安樂峰人 | 清朝總兵 台灣海防軍事層級最高武將 | 康熙帝浩贈龍袍,加封“四代一品” |
人物名稱 | 生活年代 | 籍貫 | 主要成就 | 備註 |
莊長恭 | 1894-1962年 | 泉州鯉城人 | 著名化學家 | 中科院學部委員 |
李光前 | 1893-1967年 | 南安梅山鎮人 | 新加坡著名華僑實業家、慈善家、教育家 | |
張文裕 | 1910-1992年 | 泉州惠安人 | 著名原子核物理學家 | 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 |
李子芳 | 1910-1942年 | 晉江永寧人 | 愛國烈士 | |
司馬文森 | 1916-1968年 | 泉州鯉城東街人 | 著名的文學家 | |
葉飛 | 1914.-1999年 | 泉州南安人 | 軍事家、政治家 | 上將軍銜 |
謝希德 | 1921-2000年 | 泉州人 | 物理學家、教育學家 | |
潘明繼 | 1933-2012年 | 泉州南安人 | 著名抗癌專家 | 英國皇家醫學會會員、中國抗癌協會腫瘤專業委員會秘書長 |
蔡英挺 | 1954年- | 泉州晉江人 | 現任南京軍區司令員 | 上將軍銜 |
張高麗 | 1946年- | 泉州晉江人 | 曾任中央政治局常委 | 前國務院副總理 |
城市榮譽
國家園林城市 | 國家衛生城市 | 全國雙擁模範城 | 中國優秀旅遊城市 | 全國科技進步先進城市 |
中國歷史文化名城 | 國家環保模範城市 | 國家智慧財產權示範城市 | 國家森林城市 | 全國社會治安綜合治理優秀城市 |
全國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工作先進城市(區) | 2017年中國最安全城市 | 2017中國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| 2017年度中國最具投資潛力城市50強 | 2017世界特色魅力城市200強 |
2018暢遊中國100城 | 2018年城市產業競爭力全國排名第21 | 中國城市全面小康指數前100名 | 全國青少年校園足球改革試驗區 | 2018中國大陸最佳商業城市排名第38 |
2018中國大陸最佳地級城市30強 |